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财家人

标题: 打通数据壁垒 驱动数字校园建设 [打印本页]

作者: guozonghui888    时间: 2016-10-12 18:13
标题: 打通数据壁垒 驱动数字校园建设
前 言
  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学院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实现数据覆盖无盲点、服务无盲区、身份标识化,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对信息的需求。
在数字校园中,不同对象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是不同的,教师主要是希望提供教学、科研、生活方面的信息服务;学生则希望提供学习、生活方面的信息服务;行政人员则希望提供行政管理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于数据,只有打通校内、校外数据的壁垒,才能提高校内的应用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实现传统大学的管理模式过渡到现代大学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数字校园建设的理念及建设目的
  1.以数据驱动带动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按需分配的信息服务,以满足人们合理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来源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提炼,而数据的产生来源于应用,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的核心动力和目的,也是涉及到涵盖高校诸如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环节的需求;而数据又是连接各个应用层面的纽带。因此,只有号准了数据流动的这把脉,我们才会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少走弯路,建设的目标性更强,建设的效果更好。
  2.以信息服务带动学院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是现代大学管理的精髓,正确的、科学的管理与决策来源于对信息的全面把控、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对数据产生的源头进行规范是保证数据正确性的关键。同时也相应地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的改革,提升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服务带动学院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校园建设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资源数字化,而是要把学院好的管理方法、制度、流程、学院办学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全都融入到数字校园建设中去。
  3.以信息服务满足师生个性化工作、学习、科研、生活的需求
  通过校园门户,为师生“个性化”的工作、学习、科研、生活提供信息服务,打造“3JIT”信息服务应用体系(JIT(just-in-time)Learing、JIT Services、JIT Management)即基于“互联网+ ”的“及时学习”、“及时服务”、“及时管理”的信息服务应用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
总体架构
  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大而全的“统一”数据库模式,其特点是数据之间的关联为“紧耦合”,其灵活性差、适应性差、推广困难、融入性差;另一类是基于小而灵的“共享”数据库模式,其特点是数据之间的关联是“松耦合”,其灵活性强、适应性好、推广简单、融入性好。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采用了共享数据库架构,利用“联邦制”系统架构为手段,实现了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各部门应用系统的数据按照“推送”而不是“拿取”方式,通过中间件进行数据清洗和标准化处理后,进入中心数据库。其特点是机动、灵活、准确,同时也调动各部门应用数据的积极性。
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1.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关系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给用户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是通过 Internet
使用的,可以降低运维人员和设备成本。但它的应用是共性的,对互联网出口带宽要求较高,对大数据、大应用的响应速度较慢。
  私有云是为一个用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不受出口带宽的限制,个性化强,对运维人员要求和设备成本高,对大数据、大应用的响应速度较快。
  如何选择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成为许多高校的难点,我们学院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网络设计中广为流行的“2/8”原则,即20%流量的应用在互联网上,80%流量的应用在校园网上。对数据流量需求小应用的选择公有云,对数据流量需求大的应用选择私有云。即对诸如邮件服务等用户量巨大、单位数据流量小的应用就采用公有云的模式。对诸如教学资源等用户量大、单位数据流量大的就采用私有云模式。根据这一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对虚拟化的思考
  虚拟化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是将计算机的各种实体资源,如服务器、网络、内存及存储等,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实体结构间不可切割的障碍,使用户可以比原本的组态更好的方式来应用这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新虚拟部分是不受现有资源的架设方式、地域或物理组态所限制。一般所指的虚拟化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和资料存储。
  目前虚拟化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服务器的虚拟化;一个是桌面虚拟化。什么情况需要虚拟化?如何选择服务器、桌面虚拟化?成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难点。我们是根据应用的CPU利用率和使用、响应时间的长短来选择的。应用的CPU利用率高、使用、响应时域长的就不选择服务器虚拟化如教学服务平台。应用的CPU利用率较低的、使用、响应时间短的就可以选择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主要用于共性强、计算能力要求高、大容量的领域。
数字校园的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网络应用全覆盖
  学院建有先进的现代化、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完善的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拥有计算机房28个(教学用计算机2117台)、多媒体教室157个(多媒体教学座位数13219个)、语音室9个(语音教学座位数544个),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范围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今年在学院的校园网络基础上,增设无线AP网关1026个,覆盖学院办公、教学、学生宿舍、家属宿舍区域,现在正处于施工阶段,完工后学院师生能够在学院任何地点与学院内网服务相连接,实现无死角的数字校园为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个性化便利服务。
  2.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广泛开展
  我院是全国教育系统首家通过教育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验收的试点单位。2012年12月,学院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中湖南省本科院校中四所试点院校之一;校内建有数据中心、会计实验中心、金融财税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包括市场营销实训超市)、工程经济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经济法务实训教学基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实验实训中心,29个各类专业实验室,校外建有61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115万余册,本地数字资源总量达10TG。
  3.统一信息数据标准,打造“个性化”服务应用平台
  现已完成了数字校园、网络学习空间的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及数据挖掘。搭建有学院数字个性化门户网站、数据中心库、空间学习、CA认证等服务平台,整合了OA办公系统、人事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学工系统等平台数据,并且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挖掘整理,在个性化门户网站上自主建设添加了学分预警、贫困生评定数据支撑、心理干预、数字点名、教材教参挑选等模块。在全院范围内基本消除了信息孤岛问题,其中数字点名功能通过媒体报道后,一度在社会得到了强烈反响。
  4.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教学改革
  财经类专业是我院的主要特色专业,通过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的探索和建设,敲定了依托空间学习平台,以系部主任空间、教研室主任空间、任课教师空间为主线,创新系部教学管理的方案。
  构建了以世界大学城为主的新型互动式网络学习平台,同时以学院自建的空间学习平台、数字校园门户为辅助的数字教学及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管理空间,利用三大平台多维的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改革。
  2014年通过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学院落实对教育教学新型平台建设的要求,拓宽了教学的时空,利用网络平台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网络平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通过世界大学城平台、学院自建资源平台教育教学,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来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学生也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还可以向同专业的老师和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邮件、留言等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探讨各种问题,还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对财经类网络平台上提供的学习内容、资源链接、学习时间、章节考核等进行灵活的选择,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身的特殊需求,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通过网络教学,学生不仅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构建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具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5.整合实验室资源,实现优化共享,提高使用率
  2014年通过对学院现有的28间实验室软硬件进行的有效资产整合,实现了学院实验室的统一排课统一管理,规范了实验室教学仪器的管理,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实现中心化管理体制,完善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实验室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推进了实验室全面开放。通过近1年的实践,各实验室运行效果良好,均提高了利用率,达到了教学资源整合的预期效果。
  6.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师生提供即时服务
  通过搭建“阳光服务平台”,使得师生与行政部门的沟通渠道更加顺畅,师生的诉求通过信息联动机制,送达到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在诉求事件产生的同时监督机制就开始运行了,相关部门的作为情况一目了然,大大地提高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使行政问责制落到了实处。这项工程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的表扬,并定为示范工程。
我院数字校园建设的特点
  通过以数据驱动带动数字校园建设,达到了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工作、学习、科研、生活环境的服务目的,主要特点如下:
  1.建立了应用业务系统整合标准规范
  (1)基本建设了与共享数据中心对接的标准规范,实现各个业务应用利用接口进行数据整合;
  (2)基本建设了与统一身份认证对接的标准规范,建立了认证的CA证书服务器,能提供基本证书服务器;
  (3)基本建设了与门户系统对接的标准规范,实现门户与各个业务应用的集成定制化展示。
  2.完成数据中心与数字门户建设
  为整个学院各种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平台,保证了学院各项其他依据数据位基础的应用不断开发与建设的推进。同时,依据已经基本完成建设应用业务系统整合标准规范,保证后续应用系统与中心系统的各项对接规范有据可依,保证后续建设的规范性与一致性。
  整合了学院已有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消灭了“信息孤岛”。已整合了教务数据、财务数据、一卡通数据、网络课程数据、学生信息数据、人事基本信息数据、信访信息数据、心理状况数据。正在整合的数据有:图书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学工数据、招生就业数据等。
  将以上信息资源经过定时清洗整合到数据中心之后,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重新挖掘,一部分数据被重新整合推送到了已有的应用服务当中,如将中心库中的教务排课数据与卡务管理数据重新排列整合推送给多媒体中控管理平台实现了校园一卡通与教学管理的对接,一部分数据被作为新模块的支撑数据融入了新系统当中,如将教务系统排课数据、学生处新生入学照片与个性门户平台相对接,实现了数字点名的新模块。
  在云技术平台的应用方面,开发出了如云教学联动管理平台,解决师生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使计算机应用惠及学院的每一个领域,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3.建立了数据挖掘系统
  通过使用数据整合系统DCI,将各基础平台数据重新清洗成统一的标准数据,并且设置合理的抽取时间,定期放入到数据中心库,通过数据挖掘实时地支撑门户平台的各项功能。
  4.建立了个性化工作和学习环境
  通过门户登录,实现为不同角色或多角色提供个性化工作和学习环境。用户可使用领导模式、教师模式、行政人员模式、学生模式、辅导员模式及心理资源老师模式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此平台可以完成相应角色的平台工作。
  5.建立了数字认证系统
  为了保证用户账号安全,建立了CA认证管理,通过CA证书来鉴别与识别访问用户,用于学院重点需要进行保护的业务应用上。例如涉及到财务、重要的科研数据的处理、重点档案数据的查阅等。通过CA认证最大限度保证访问用户的唯一、正确、权威及安全性。
  6.实现了多媒体教室云控制管理
  目前基本完成学院一、二、三教学楼原有157间多媒体教室的云平台系统改造,实现了基于虚拟云技术、网盘的多媒体教学应用,达到了利用云技术解决传统多媒体教学中网络病毒导致软硬件故障的目的,减少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投入。
  7.建设了个人学习空间
  目前基本的平台系统主要利用空间教学应用系统与学院统一门户进行整合,目前已经完成了与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了学院教务系统、校内用户门户及云教学平台联动,满足了基本课堂教学、课后辅助学习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下一步将不断完善空间学习平台系统的资源建设,使之成为学院一个重要的教学及辅助学习服务平台。
  8.建立了学分预警平台
  对现有的教务平台信息的挖掘,利用数字门户人员角色划分的特点,将学分低于学院规定分值的信息主动推送给有关学生及其辅导员或心理指导老师,从而起到预警督促的作用。
  9.建立了心理干预平台
  对现有的大学生心理测验平台信息的挖掘,利用数字门户人员角色划分的特点,将学生有关心理状况保密地推送给其辅导员及心理咨询老师,从而起到积极干预的作用。
  10.实现校园一卡通与教学管理功能对接
  对教务处教务系统、财务处卡务系统的数据挖掘,通过已建立的数据清洗系统将适合于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读卡器所可以识别的数据定时自动推送。杜绝了私自使用或更换教室现象,分散了多媒体教室管理任务,建立了多媒体管理中心与教务处、财务处的协同管理机制,达到了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下一步将不断完善一卡通数据的挖掘,将知识挖掘的信息服务于师生。
  11.建立学生考勤点系统,实现信息联动
  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解决传统点名数据功能单一,不能作为其他数据支撑分析基础数据,数据无法与其他应用系统发挥有效联动作用的缺陷,最终为不同身份人员提供所需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学态和教师教态。
  12.整合数据挖掘,联动公有云服务
  通过完成学院各项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同时针对整合后的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挖掘,提取各项需求数据,与公有云的邮箱服务进行连通,为学院师生提供专业化的终身免费邮箱服务,既利用了学院的数据发挥效能,又利用了公有云的特色:提供大数据存储、提供优质邮箱服务、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将信息迅达于每位师生,满足优质服务前提下,极大地降低了学院的建设运维成本。
结束语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诸如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等各个环节,要同旧的思维、旧习惯作斗争。资金投入多,见效比较慢,实施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较多,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同心协力,确保资金落实,措施到位,明确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规律,采用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得进程。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增刊,作者谭朔等,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
声明:1.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cedictol)。
2.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删除相关文章。




欢迎光临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财家人 (http://www.bishengjia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